上海宝山:血与火的淬炼之后,科创引领后浪澎湃发表时间:2021-06-09 10:52 对任何一座城市、一个地区,100年,不过是方志上薄薄的一个篇章,但它背后的承载,却饱满而厚重。值此建党百年之际,我们立足上海的每个区,向历史深处凝望,重温红色记忆、回溯发展之路、赓续精神血脉。这其中,有波澜壮阔,也有岁月静好;这其中,有许许多多人、事、物,历经岁月洗礼愈发清晰可见。它们见证了一个百年大党的生生不息,它们塑造了一座城市的绝代风华。 上海宝山,这片近300平方公里的土地,是在血与火的淬炼中磨砺成长起来的。 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这里是解放上海的主战场,打响了解放上海的第一枪。在宝山战地上,经历了解放上海战役中最为激烈、最为艰苦的战斗。 热火朝天的建设年代,这里是大炼钢铁的主阵地,打下了改革开放的第一桩。1978年宝钢建设初期,邓小平就高瞻远瞩地预言:“历史将证明,建设宝钢是正确的!” 血与火,苦难与辉煌。这块土地,从来就是培育英雄故事的传奇热土,也始终书写着不畏牺牲、敢为人先的精神力量。它的命运,更是牢牢地与国家战略紧密相连。 步入新世纪的宝山,仍在与时俱进不断淬炼。当科技创新日益成为国家和城市竞争力的核心支撑时,宝山将打造成为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主阵地之一。光荣的使命之下,这块土地正在脱胎换骨,后浪澎湃。 金色炉台 1949年3月,解放军第29军259团团长胡文杰出征上海前,带上2岁的长子,一起去照相馆照了张合影。随即,奔赴解放上海战役的前线。 仅仅过了两个月,1949年5月15日,他在攻坚月浦的259团指挥所部署作战方案时,遭遇敌军疯狂反扑,身中七弹牺牲,成为解放上海战役中牺牲的职务最高的解放军烈士。 这张与长子的合影,胡文杰永远也看不到了。在解放上海的主战场——宝山,鏖战16天,牺牲了4000余名战士,占整个上海战役牺牲人数的一半多。 烈士们的鲜血不会白流。1949年5月27日,上海,这座世界瞩目的国际大都市,终于完整地回到了人民的手中。 新中国成立时,国家所急需的重要物资极度匮乏,特别是钢铁。全国年产钢量仅15.8万吨,人均不足300克,是美国的0.17%、日本的3.2%。当时,新中国发展钢铁被认为是实现工业化的根基。 还是在宝山这片土地上,上海解放后不到两个月,上海钢铁公司第一厂200余名职工炼出了上海解放后的第一炉钢。宝山的命运,也从此和钢铁相连。1978年12月23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闭幕的第二天,宝钢选择在宝山月浦打下了第一根桩。 然而,耗资巨大的宝钢工程万众瞩目,何况引进的又是日本全套工艺技术和生产设备,难免受到思想保守者的质疑。1979年,宝钢打桩中出现位移问题,就有人提出:“这里地质差,宝钢整个工厂会不会滑到长江里去?” 此后,在多方论证和技术专家的力挺下,1981年8月,宝钢一期工程才“起死回生”。炼钢的高炉烈火熊熊燃烧,一代代钢铁人,怀揣钢铁报国、接续奋斗的初心使命,让宝山地区的钢铁工业实现了20年上一个台阶的历史性跨越,成为共和国钢铁业发展的生动见证。 时代车轮滚滚向前,产业转移更新、老工业区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2016年,宝钢不锈钢(原上钢一厂)2500立方米高炉停产时,不少宝钢人流泪了。1958年,毛泽东主席登上“金色炉台”,勉励钢铁工人“要好好干,大有可为”的话语还言犹在耳。几十年来,铁花绽放的火红,记录下一次次铁水出炉的时刻也历历在目。 就在2020年底,这片土地再次吸引了世人的目光。经过200多天艰苦努力,原上钢一厂2500立方米的高炉蜕变成为工业文化遗存“金色炉台”,也是宝钢会博中心所在地。未来,这里将成为上海市最大、宝山区唯一的工业遗存风貌保护区,打造成上海城市副中心区域、上海产城融合创新发展的新典范和新名片。 壮士断腕 自古以来,宝山就是航运、交流、商贸的重要集聚地。 近代的吴淞,开辟了宝山“百年开埠、百年工业、百年市政、百年军事、百年教育”五个百年基业。以宝钢为代表的大批央市属企业落户后,港口物流、集装箱储运、加工贸易等产业快速发展,宝山成为上海乃至全国重工业的基地。 一代代宝山的父老乡亲,也自觉服从、服务于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从1950年代上海重点规划建设的“吴淞卫星城”,到1960年代为吴淞工业区配套建设的“张庙一条街”工人生活区,再到1980年代起为宝钢配合建设的宝山生活区,宝山探索产城融合发展的新路,成为上海乃至全国城市化率最高的地区之一。 然而,特定的发展阶段,让宝山人民饱受环境之苦。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集卡、烟囱、仓库,是这个老工业城区的标识,与之相伴的是落后产能、低端业态。 上世纪80年代,南大地区成为承接上海中心城区化工、皮革产业转移的基地。这里企业以化工、皮革、仓储等污染产业为主,大量违法搭建厂房占满了6平方公里土地。2017年,上海开展“五违四必”区域环境综合整治。当年,南大地区所在的大场镇就贡献了331万平方米的拆违量,居全市街镇第一。 老工业区的转型是一场新的淬炼,负重前行中,宝山的风骨依旧刚毅。 党的十八大以来,宝山全体党员干部群众上下一心,抓住一次次历史发展的机遇。沿着“远郊小城镇—独立工矿区—产业基地—独立新城—中心城拓展区—主城区”的发展轨迹,坚持创新驱动、转型发展。 宝山实现了由“黑”变“绿”。仅南大智慧城就累计关停高风险高污染等企业3000多家。2019年,宝山区空气质量指数优良率为87.1%,位列全市第一;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2.4平方米,列全市第二。 南大地区“十年磨一剑”。腾空8000亩土地,目前进入全面建设期,临港智慧总部等加快推进。同为市级重点转型区域的吴淞创新城,特钢、不锈钢区域2个1平方公里先行启动区控规已获批,一批首发项目已开工,还将开工一批总部型、研发型高端项目。 6.8公里滨江岸线,也还江于民。2011年10月,吴淞口国际邮轮港开港,搭上国内旅游消费升级快车,五年就成为亚洲第一、全球第四的邮轮母港。2019年成为全国首个邮轮旅游发展示范区。 今年,滨江岸线全线贯通开放,高达180米的长滩观光塔将伫立在长江南岸,由上港十四区码头蜕变而来的港口新城——上海长滩也将于年底基本建成。 截至2020年底,5年来,宝山累计完成低效工业用地精准盘活9969亩。这是改善生态环境,也是调整产业结构、培育科创能力等方面综合施策的过程。 壮士断腕,是勇气,是悲壮,更是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赢得先机。 脱胎换骨 作为上海“南北转型”的重要一极,如今的宝山,再次服务国家战略,正全力以赴打造上海科创中心主阵地。 对当前的宝山来说,这是“华山一条路”。从区位、产业腹地、毗邻高校、在地央企、交通枢纽等方面看,宝山优势明显。搞好科创,宝山这只“小齿轮”就能挂上国家战略的“大齿轮”,区域的“小端点”就有望跃升为全局的“大节点”。打造上海科创中心主阵地,将对宝山的产业结构、人口结构乃至整个城市格局产生深远影响,是其未来发展的题眼所在。 如果将目光放回到百年前会发现,宝山今天的选择,似乎是历史冥冥之中的回应。 1905-1937年间,一批立志教育救国的志士仁人,借助吴淞独有的地理和区位优势,兴办教育,孕育了上海最早的“大学城”。方圆5平方公里的吴淞镇,先后出现过复旦公学、中国公学、同济大学、国立上海医学院等8所院校,在我国高等教育的百年发展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 在此之前,吴淞两次自主开埠。其间,一批近代工业先后在此落户,初步形成了以机械、纺织为主体的工业基础。 勇立潮头、自力更生的百年教育、工业文脉一路相承,滋养了先进分子们活跃的思想,更滋养了科技创新扎根的深厚土壤。历经百年淬炼之后的重生,是精神延续,也是脱胎换骨,更让人肃然起敬。 钢铁行业曾经的辉煌不再。然而,时代赋予宝山新使命,实干将铸就新辉煌。 宝山区还是从钢铁这个最具优势的领域入手,依托钢铁产业的深厚基础,集聚了大批工业互联网相关优势企业,为传统工业有效赋能。建成全国最大的钢铁电商交易中心,平台结算交易量占全国总量50%以上,在线新经济企业总体经济规模超千亿。机器人产业等高端制造业,也正在宝山形成产业集群,迈向产业链高端。 2020年末,环上大科技园开园,也正式拉开了宝山区与上海大学合作的序幕。宝山打造科创中心主阵地,正是紧紧依托上大、复旦等高校,携手宝武等国企资源,将科创与产业紧紧相连。 在产业跨越发展的过程中,敢闯敢试、奋勇争先的实干者,永远是时代精神最好的注脚。 1983年,誓为“中国工人争口气”的工人发明家孔利明,进宝钢后针对车辆交通事故,发明了“汽车方向报警器”,使交通事故大大地减少。1989年,他拥有了宝钢第一个工人工作室,从此带领大家走向了岗位创新之路。孔利明说:“别人看你很累,自己感到愉快!” 2020年末,快仓全球智能机器人产业基地项目正式开工。北大毕业的85后快仓智能CEO杨威,从在宝山一个破旧仓库里倒腾实验机器人起步,企业成立6年来,正逢智能智造在中国的快速发展,在宝山区和相关街镇的大力支持下,发展迅猛。他希望:“实现让人类不再搬运的伟大愿景。” 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宝山区领导提出,要激励引导全体党员树立山一样的崇高信仰、增强海一样的为民情怀、锤炼铁一样的责任担当、激发火一样的奋斗激情,在科创中心主阵地建设中奋力创造新时代宝山发展新奇迹。 铮铮铁骨,百炼成钢。这是历史百年的回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