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 上海:科技让“魔都”充满“魔力”发表时间:2021-06-09 10:44 国产第一支青霉素,中国首颗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国产第一架大型客机C919,世界首例体细胞克隆猴……上海科技之窗展厅里,一个个“世界首次”“中国首创”显示着新中国成立以来上海科技创新的辉煌足迹。 国产第一支青霉素,世界首次提取新颖结构抗疟新药青蒿素,中国首颗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国产第一架大型客机C919,世界首例体细胞克隆猴,阿尔兹海默病世界级新药GV-971……上海科技之窗展厅里,一个个“世界首次”“中国首创”显示着新中国成立以来上海科技创新的辉煌足迹。 如今上海建设世界级大科学设施集群已初步成型。在上海光源等大科学装置支撑下,上海多个研究团队针对新型冠状病毒开展系列研究,2020年共计9篇新冠病毒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科学》《细胞》上。
随着基础科研取得突破,大科学装置的技术水平也在不断精进。前不久,上海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调试工作连续取得突破性进展,先后在5.6纳米、3.5纳米、2.4纳米、2.0纳米波长实现自由电子激光放大出光,完成了“水窗”波段全覆盖,表明我国在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研制方面已步入国际先进行列。
“未来科技的竞争离不开大科学设施的竞争,我们一定会把手中的这个装置用好,力争为我国科技创新做出重大贡献。”上海超强超短激光装置主放大器系统负责人於亮红说。 作为我国第一台X射线相干光源,上海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将与上海同步辐射光源、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超强超短激光装置等一起,在浦东张江构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光子大科学设施集群和光子科学研究中心。 如今,上海建成和在建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达到14个,数量和投资总额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2013年上海全社会R&D经费支出达776.78亿元,2020年,上海全社会R&D经费支出约1600亿元,几乎翻倍增长。 10年前,站在从张江医疗器械园租借的两个临时办公室门口,奕瑞科技的创业者们留下了一张青涩的照片。10年后,奕瑞科技打破了国外对平板探测器的技术垄断,并于2020年9月成功登陆科创板。 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是上海重点发展的三大高科技领域。这三大领域的“上海方案”已由国务院批准实施,在加快构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方面迈出了坚实步伐。 在生物医药领域,全国第一个用于肿瘤免疫治疗的PD-1单抗药物特瑞普利、抗肿瘤靶向药呋喹替尼、首个PARP抑制剂抗肿瘤药物尼拉帕利、近17年来国际首个获批上市的阿尔茨海默症药物甘露特钠等重磅国产新药均源自上海。5年来,上海生物医药产值从近2500亿元增长到3434亿元,年均增长9.9%。 集成电路领域,中芯国际完成14纳米制程工艺开发,盛美半导体开发出全球领先的单片槽式组合清洗设备及工艺模块,第三代半导体材料核心制备设备实现自主化……上海聚焦高端芯片、先进制造工艺、关键装备与材料等开展集中攻关,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2020年上海集成电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2071.33亿元,同比增长21.37%。 “蛟龙”入海、“天宫”探月、“北斗”在天、“墨子号”和大飞机飞上九霄……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出现的多项重大科技成果,每一项背后都有上海科技的创新脚印。 聚焦航空航天及大飞机关键核心技术研发、装备制造及产业化应用,上海布局开展商用飞机发动机、柔性宽带空间基站等关键技术研究与验证,在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研制、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的建设、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建成及国产大型客机的自主研制和规模化应用等方面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 在双创热潮的带动下,一大批高校院所的科研人员走上了创业道路。上海交大教授顾力栩就是其中一员。2016年5月,他在闵行校区的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创立了精劢医疗公司,带领团队研发医疗机器人。2020年7月,公司研发的胸腹腔介入手术导航及机器人系统完成了多中心临床研究。“这几年,我校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实施了‘阳光工程’,有组织地扶持师生创业。大学老师创业再也不是‘灰色地带’。”顾力栩说。
“阳光工程”的背后,是市场导向的科技成果转化制度的初步形成。“十三五”期间,上海出台了《上海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关于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实施意见》《上海市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2017—2020)》“三部曲”,从法规、政策层面保障科技成果顺畅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此外,上海还着力在制度创新上做文章,先后启动和推进了科创“22条”、科改“25条”、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等一系列改革试点,为上海科创中心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其中,科改“25条”围绕促进各类创新主体发展、激发广大科技创新人才活力、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改革优化科研管理、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推进创新文化建设6个方面,提出了25项改革举措。 《上海市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条例》于2020年5月1日起施行,聚焦赋予科研事业单位更大的人财物自主权、聚焦让科研人员敢啃“硬骨头”、勇闯“无人区”等多个方面,为创新提供了“上海方案”。 增强创新活力,改革释放红利。在国务院已批复的两批36条可复制推广举措中,有9条为上海经验,占总数的1/4。上海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国企创新、科技金融、知识产权、外资研发中心等9个领域,先后发布超过70个地方配套政策,涉及170多项改革举措。 |